云南下关沱茶集团:传承发展百年沱茶 推动“三茶”统筹新发展
下关沱茶始创于1902年。120多年来,下关沱茶一步步发展成为闻名于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制作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大理一张底蕴丰厚的文化名片。大理也成为“世界沱茶原产地”“中国沱茶之乡”。
目前,下关沱茶在全国32个省(区、市)拥有50余家经销商和600余家标准加盟专卖店,产品出口到韩国、马来西亚、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18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和原料储备企业,边销砖茶主销云南、西藏、四川、内蒙古等地。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荣获2024福布斯中国茶行业系列推选“年度潜力企业”。“下关沱茶”获评2024福布斯中国茶行业系列推选“年度影响力产品”。
据悉,云南下关沱茶集团年均开发新品30个以上,拥有专利120余项,主要都是专利成果及核心技术成果,应用于工艺优化与改进设备,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了能源消耗,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褚九云介绍,企业聚焦六大技术的提升,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让制茶变得更精准科学,提升茶产品的品质。
采用普洱茶联机筛分技术,研发了普洱茶筛分流水线设备,改善了车间员工工作现场的噪音和粉尘污染问题;研发普洱茶标准陈化技术,在银桥新厂区建设了合计4万平方米,库容量达万吨级的普洱茶标准陈化车间;通过空气能干燥工艺,改造银桥新厂区新能源干燥车间,运用空气能加温干燥的新工艺,解决了普洱茶干燥不均和安全绿色环保等问题;选用高品质小沱茶生产的基本工艺,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了人工操作,提升了质量精度,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探索自动化潮茶技术,实现了潮茶技术的自动化、清洁化、标准化,大幅度的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及茶叶的均匀程度;发展智能化拣剔普洱茶半制品非茶类夹杂物技术,实现机械代替人工拣剔(普洱茶原料半制品中非茶类夹杂物)工作的70%,生产效率提高80%,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降低60%的目标。
为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清洁化生产目标,推动企业绿色发展,云南下关沱茶集团在设备技术更新、工艺技术提升、厂区及生产环境改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全面淘汰低效率、高排放的燃煤锅炉,在过渡期内引进新型燃油锅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建成投产的新厂区取缔锅炉使用,全面使用清洁能源。并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攻关,更新设备和提升工艺技术,减少设备噪音、茶尘等废弃物的产生。全面实施6S管理,规范车间生产环境管理,每天对车间进行清洁清扫。在产品包装上,也采用传统笋叶和环保材质包装,提供可重复使用的标准纸箱给原料供应商进行原料运输和储存。同时扩大绿色、有机食品及种植基地认证范围,进一步强化对原料农残指标监测和管控力度,减少种植环节农药使用。此外,还逐步加强厂区的绿化规划和管理,向实现花园式工厂努力。
2021年,云南下关沱茶集团银桥新厂区项目完工,由仓储陈化区、生产加工区、生活区、国家茶叶加工研发技术分中心和下关沱茶馆五大板块构成。
新厂区集全国最大的普洱茶高原仓、云南最大的绿色食品茶叶加工基地、国家茶叶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中国(下关)沱茶研究院、下关沱茶馆等多位一体,初步实现了“清洁化、绿色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现代产业加工体系。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褚九云介绍说道,“为弘扬下关沱茶文化,我们把新厂区打造成集“工厂+博物馆+茶馆”为一体的模式。游客在这里能了解沱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尽管机器代替了下关沱茶的部分人工操作,但传统手工技艺在关键步骤中仍有保留。在我们下关沱茶新厂区非遗研究室里,游客还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喜好来拼配茶叶,通过现场学习制茶技艺,获得独一无二的专属茶饼。”
作为全国最大的普洱茶高原仓、云南最大的绿色食品茶叶加工基地。毛茶原料大多数来源于临沧、普洱、西双版纳、大理等全省6州市30余县市,可带动全省10万户40余万茶农增收。
在过去,下关沱茶通过“茶马古道”仅输送至滇西北、西藏和四川等地,现在已出口至18个国家和地区。未来。云南下关沱茶集团将继续按照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继续推动制茶工艺的创新升级,研发产品的新品类,打造和提升传承百年的下关沱茶“绿色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