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島有棉名曰蓬蓬
时间: 2024-10-06 03:40:23 | 作者: 新闻中心
现在,我國內地的棉花正進入現蕾期生長階段。海南不是棉花主產區,卻在中國棉花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
在海南南繁繁育的近200個棉花新品種,有力推動了我國棉花產業的發展﹔海南發現的野生棉,成為科研人員進行育種創新的關鍵源頭之一。這其间,瓊島的陈旧棉種——蓬蓬棉發揮著獨特效果。
海南植棉歷史悠长,最早在3000多年前夏禹時代的古籍《尚書·禹貢》中就有記載。“淮海惟揚州……島夷卉服,厥篚織貝。”
學者於紹杰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作业期間曾專門研讨中國植棉史。在看他來,“根據《尚書》《爾雅·釋地》《周官·職方》等古籍的描绘,‘島夷’應該是指東南海島之夷,從中國植棉歷史看,我國東南海島除海南外,沒有聽說哪個島古時是植棉的,黃道婆是跟海南黎族大众學的技術,可見‘島夷’是指海南的黎族同胞﹔‘卉服’通常被認為是用棉布做的衣服。”
西漢今后,關於海南大众用棉花織布的記載就更豐富了。如《后漢書·南蠻傳》載:“武帝末年,珠崖太守會稽孫幸調廣幅布獻之。”短短數語,已能說明海南大众植棉的遍及和高明的棉紡織技術。
在眾多古籍裡,“吉貝”是海南棉花的常用稱謂。《方與志》中記錄了“生黎貝布為衣……婦女用貝錦紡線。”宋代的《方勺泊編》中說“閩廣多種棉,紡織為布,名曰吉貝,海南蠻人織為布,上出細字、什花卉,尤工巧,即古代所謂吉疊布。”無獨有偶,明朝顧炎武所著的《全国郡國利病書》中稱“婦人衣裙皆五色吉貝”,《蜀都賦》《吳錄》《華陽國志》《南州異物志》《嶺外代答》等古籍中都说到“吉貝”,這些有力証明晰海南漫長的植棉史和古時海南大众喜織棉、善織棉。
“吉貝”首要指木棉科木棉屬木棉,是大家常見的紅棉。1980年曾有學者親眼在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見到當地黎族老婦人用其纖維紡織白粗布。
海南大众較早就開始對棉花進行使用,除了“吉貝”,陸地棉被當地黎族群眾叫作貝栩、苗族群眾稱之為貝太銀﹔海島棉在當地大众的口中是“貝候龍、貝太羊或貝候羊”﹔亞洲棉則被冠以“貝吉或貝嘎”的姓名。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讨所項顯林團隊曾在1980年對海南棉屬資源進行调查,實地搜集到78份资料,其间,多年生陸地棉半野生型(即貝栩)36份,離核木棉(即貝候龍)10份,聯核木棉(即貝太羊)19份,亞洲棉(即貝吉)6份,變異類型和天然雜種7份,明確了海南棉屬資源首要有陸地棉、海島棉、亞洲棉、變異類型和天然雜種四類。多年生陸地棉半野生型首要是蓬蓬棉,當時在海南散布較廣,凡其调查所到各市縣都有栽種,尤以島內西南和東北海濱地區較多。
於紹杰認為,由於北方麻和絲織品發展較早,已基天性供應华夏公民的需求,不急於引種棉花,并且也由於華南遍及種的是多年生棉,短日照性的特點不能在較高緯度地區生長發育,不適於北方種植,中國棉花是自南向北發展的,華南是我國植棉最早的地區,海南地區生長的蓬蓬棉是我國較早引进的棉屬培养種。
株高1.2—4米,主莖粗3—8厘米,花開乳黃色、鈴小葉小、光葉光稈、營養枝發達,果枝節位高,鈴較小,呈卵圓形,殼薄,纖維白色,長20.9—30毫米,籽指 3.4—7.4 克,短絨呈白、灰白、灰褐或灰綠色,一年播種多年收獲……這是海南陈旧的棉種——蓬蓬棉。多年生的蓬蓬棉也被稱為“四季棉”,與一年生的陸地棉花培养種有著明顯不同。
棉花不是中國原產物種,陸地棉首要原產於美洲墨西哥的高地及加勒比海地區,蓬蓬棉是否與陸地棉有著關聯?它又是從哪兒來?
“英國G.Wart(瓦特)在其出书的《国际野生棉和培养棉》一書,共描绘了41個種及24個變種。英國S.C.Harland(哈爾蘭得)在1932年《棉屬遺傳學》(The.Genetics.of.Gossypium)一文中,以染色體數目、地舆散布及能否彼此雜交為重要依據進行分類,將棉屬分為11個種,1939年从头發表了他的作品,最终他的棉花分類共18個種,兩人皆把蓬蓬棉劃分為一個獨立的棉種﹔Huthcinson(哈欽森)1944年在《棉屬之進化》中把它分為陸地棉一個半野生類型。” 中國農業科院棉花研讨所品種資源研讨室主任杜雄明說。
1976年斯·斯薩迪科夫主編的《棉花遺傳育種學》榜首、二章中,明確將Purpurascens poiret列為陸地棉半野生型亞種。我國學者俞啟葆、胡競良在20世紀40年代分別在其作品《中國棉種調查研讨成果述略》《中國棉產改進史》《中國棉研讨概述》中,皆認為蓬蓬棉應屬於G.purpurascens Poiret,培养在廣西和廣東。學者馮澤芳、潘家駒在翻譯《棉花遺傳選種文獻摘要》的譯本中,均用了蓬蓬棉這個譯名。
“陸地棉變種蓬蓬棉散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庭洋的島嶼上,泰國曾有種植,稱為遜羅棉。蓬蓬棉或许自泰國傳入,首要種植在廣東的高州、信宜、化州,海南的崖縣、東方、儋縣,廣西的玉林,而以高州為最多,當地老農已不知何時傳入。”於紹杰曾撰文寫道。
由於蓬蓬棉種質資源稀疏而缺少系統研讨,其進化位置此前一向未得到學界確認。隨著現代科学技术手段的運用,蓬蓬棉終於找到了“先人”。
“我們使用遺傳學和全基因組關聯剖析等办法,通過研讨剖析蓬蓬棉、中美洲半野生棉和現代培养種群體的基因型發現,蓬蓬棉是一個相對陈旧的陸地棉半野生棉,或许来源於墨西哥海岸,或許是數百年前地舆大發現時代隨全球貿易商船或洋流運動傳入我國境內。”杜雄明泄漏,相關研讨成果本年6月已發表在《遺傳學與基因組學雜志》上,群體比較結果标明,蓬蓬棉基因組上攜帶一些特别單體型區段,與中美洲陸地棉半野生棉和現代培养種均存在差異,這些染色體區段對从头認識陸地棉在我國的引進和馴化歷史,進一步拓宽現代培养陸地棉的遺傳多樣性具有极端重粗心義。
“陸地棉產量高、適應性強,佔国际棉花總產量的90%以上。海南蓬蓬棉所屬的陸地棉有7萬多個基因,某個基因發生改變,纖維品種、葉片顏色等性狀都會隨之改變。”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讨所副研讨員劉記表明,蓬蓬棉是海南陈旧的野生棉,蘊藏著豐富的優良基因,如豐產增效、抗病、抗虫、優質纖維基因等,轉育並使用這些優良基因,能拓寬陸地棉的優異基因資源,選育新的種質资料。
湖北省農科院張勝昔等人就曾使用1973年在三亞仲佃搜集的蓬蓬棉種子,在武漢地區對蓬蓬棉天然日照條件的形態特征及其不同天數的短日照處理效應進行了研讨,育成了抗虫種質系Q1038、豐產抗病種質系Q1116,以及具有標記性狀的品系资料t596,進一步拓寬了陸地棉的遺傳基礎。
新疆是我國棉花的主產區,由於新疆無霜期較短,早熟的特性直接關系著高產穩產。通過用好蓬蓬棉耐旱抗虫、結鈴性強、纖維強度高的特點,學者姚源鬆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讨使用蓬蓬棉與陸地棉雜交育種,選育的81—11—2、81—11—7兩個品系,在纖維強度、成熟度及早熟性等方面均有了很大进步。
《崖州志》等古籍記載,12世紀時海南即種有棉花。近代以來,1916年和1937年曾先后兩次在海南種植海島棉,日本侵瓊期間在樂東等地試種埃及棉、陸地棉等,后因產量低、虫灾嚴重而失敗。海南解放后,曾在三亞、樂東等地大面積種植海島棉,但20世紀60年代由於作物種植區域的調整,棉花種植僅停留在南繁育種層面。近年來,隨著野生蓬蓬棉數量的銳減,獲取一粒棉種非常不易。
杜雄明連續多年走訪海南、廣東等地,最終在2015年3月,一個偶尔的機會,他在三沙市永興島的醫院旁、廚房旁發現了長勢旺盛的蓬蓬棉,而此前朋友也贈予他幾枚採自東方的蓬蓬棉種子﹔2014年,他在廣東省湛江市硇洲島调查時也搜集到了蓬蓬棉種子,獲得了寶貴的野生棉種質資源。
“我們已鑒定出蓬蓬棉與遺傳分解和選擇性铲除相關的高分解和選擇性區間,通過使用蓬蓬棉光周期灵敏、纖維產量低一级特性,採用全基因組關聯剖析办法鑒定到很多與開花期、纖維產量和纖維品質相關的SNP標記,這些標記地点的單體型區間為進一步發掘相關性狀功用基因奠定了重要基礎。”杜雄明泄漏,棉花在遭到鹽脅迫后產量會嚴重下降,蓬蓬棉能長期生活在高溫高鹽地區,說明其或许有抗鹽鹼基因。现在其團隊已將採集來的部分棉種在中棉所三亞南繁基地進行繁育,通過對“海南蓬蓬棉×陸地培养棉”的遺傳連鎖圖譜等研讨,等待能培育出抗鹽鹼的新品種。
“土著重生”,隨著我國對農業種質資源保護使用的力度不斷加強,蓬蓬棉有望迎來新的春天。